常纺青年

当前位置:首页  校园文化  常纺青年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

发布时间:2008-03-11最后修改时间:2017-08-14 14:31来源: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浏览次数:2019设置

      新华网北京12月27日电  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党组26日至27日在京召开第十五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为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贺国强出席会议,国务委员陈至立主持会议。
      刘云山在讲话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是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是充分发挥高校广大知识分子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必然要求,是加强高校党的建设的必然要求。高等学校要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高度,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同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结合起来,大力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刘云山指出,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我们党的一个重要理论创新。要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准确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和谐校园建设的全过程、贯穿高校工作的各个方面,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得到切实贯彻和充分体现,为高校发展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推进和谐校园建设,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高扬马克思主义的鲜明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积极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刘云山指出,建设和谐校园,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要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部署和要求,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密切联系高校发展实际和高校师生思想实际,紧紧抓住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这个首要任务,抓住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基础,抓住心理健康教育、塑造良好心态这个重要环节,抓住校园文化这个重要载体,抓住高校发展这个主题,抓住队伍建设这个关键,卓有成效地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刘云山强调,建设和谐校园,关键在各级党组织。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和谐校园建设,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高校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核心作用,努力成为和谐校园建设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要巩固和发展高校党的先进性建设成果,以党内和谐促进校园和谐,不断推动和谐校园建设深入发展。
      陈至立在主持时强调,这次会议对于学习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明确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正确方向、总体思路和工作着力点,进一步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落实好会议精神,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解放军总政治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和全国部分高校的党委书记、校长参加了会议
建设和谐校园,关键在各级党组织
——访教育部有关负责人
      第十五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27日在北京闭幕。在这次会议上,建设和谐校园成为与会者的共识。那么,如何把建设和谐校园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记者对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进行了专访。
  问:在这次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与会者都认为建设和谐校园意义重大,那么,您认为党建工作在和谐校园的建设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答:在这次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同志作了重要讲话,在讲话中他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建设和谐校园,关键在各级党组织。高校党的各级组织,尤其是基层党组织,在建设和谐校园工作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和谐校园建设的力量源泉来自于基层,和谐校园建设的各项任务要落实到基层,和谐校园建设的成效最终也体现在基层。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处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最前沿,是党在高校中的战斗堡垒,是党在高校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建设和谐校园,必须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夯实党在基层执政的基础,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使基层党组织成为建设和谐校园各项工作的有力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
  问:高校基层党组织如何发挥好这种重要作用呢?
  答:首先,要充分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和谐校园建设中把好方向的作用,把好政治方向,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确保基层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其次,高校基层党组织要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建立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要完善基层党组织设置,在坚持本科生“支部建在班上”的基础上,尽可能把教师和研究生党支部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组织相对应。要加强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努力实现“低年级有党员、高年级有党支部”的目标。要把党的工作向学科团队、重大项目组、重点实验室等最活跃、最具创新能力的组织单元拓展,把各类优秀人才凝聚到党和国家的事业中来。另外,高校基层党组织要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努力使基层组织的学习内容丰富起来,学习方式灵活起来,学习氛围浓厚起来,同时,要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推进基层党组织的民主建设,增进党的团结统一,以党内和谐促进学校干群和谐、师生和谐,促进校园和谐。第三,高校基层党组织要做好群众工作,密切联系群众,组织团结群众,引导服务群众,为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凝聚各方力量、营造良好氛围。
  问:在这次会议上,许多与会者表示建设和谐校园重在工作要落到实处,请问推进和谐校园建设的重点工作是什么?
答:一是抓住学校发展这个重点。各地各高校在建设和谐校园的过程中,要始终把握发展这个主题,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高等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关系,统筹各级各类高等教育的关系,统筹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着力提高质量、优化结构、规范管理、增强实力,实现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抓住师德建设这个重点,使广大教师自觉做到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文明的言行引导人,以敬业的精神教育人,以渊博的学识折服人。三是抓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个重点。充分调动广大学生投身社会主义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建设作出贡献。四是抓住营造环境这个重点。建设和谐校园需要良好的政策环境、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地教育工作部门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发挥好综合协调作用,主动争取有关部门的配合,指导帮助高校开展和谐校园建设,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五是抓住人才队伍建设这个重点。要抓好领导班子建设,确保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人手中;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着力建设一支教书育人、爱岗敬业、兼具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的师资队伍;要建设一支品学兼优、群众基础好、活动能力强的学生骨干队伍。
 
 
 
大学和谐校园建设探析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重要部署,将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学校园是和谐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直接向和谐社会培养输送高素质人才的基地,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大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广阔舞台。
  笔者认为在建设大学和谐校园过程中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和谐非常关键:
  大学理念的和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六个方面的基本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文明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四位一体并保持张力的社会,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对大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有和谐的大学理念与之相呼应。大学的和谐发展理念由四个方面组成:一要体现以人为本,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大学教育使社会成员共同的理想信念、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等得以全面提高。二要促进大学教育公平,旗帜鲜明地坚持教育的公益性。三是大学系统自身要协调有序。大学要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营造和谐宽松的大学教育环境。四是大学师生员工要树立和谐理念,并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实现和谐而努力。
  发展战略的和谐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积累的问题和矛盾也日益显露,出现了种种不协调的现象。它主要表现在:一是办学指导思想需要进一步端正。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还存在盲目追求过高的发展目标,不尊重教育规律,忽视客观条件,定位不准等问题。二是经费投入滞后,与规模发展不适应。三是师资队伍总量不足,结构性短缺较为突出。四是高校内部改革进展缓慢,影响了发展。五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压力加大。这些问题要求我国高校应把“十一五”时期作为深化改革与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学校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制定出和谐的发展战略,坚持走特色化与综合性和谐发展、非均衡与整体性和谐发展以及跨越式与可持续和谐发展之路,从而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引导到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和谐发展的轨道上来。
  管理机制的和谐
  一所大学的发展,校、院(系)级管理层的作用很关键。建设和谐的校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级管理层的和谐共处、协同作战。实现高校管理层的和谐,关键在于严格按照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办事,高校各级管理层要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做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表率。一要大力加强制度建设,加强校务公开,民主、法制建设,用制度管人管事,规范权利运行机制,使管理工作科学、协调、高效,同时用制度预防和制约腐败。二要处理好校一级党委领导与校长负责的关系、系一级党组织和行政组织之间的关系,使管理层成员分工负责、合作共事,形成更大合力。
  人际关系的和谐
  高校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学校管理层之间、教职工之间、管理者与教职工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和谐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内容。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重要条件。同时,和谐的人际关系还有利于营造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学习环境。高校是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应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管理者的一言一行,教师的一举一动,服务人员的举手投足,都会给可塑性很强的青年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是人们经常所说的“言教不如身教”。为此,高校应当努力营造管理者关心体贴师生员工、师生员工拥护支持管理、教师尽责尽力、管理人员热忱服务、学生勤奋好学、全校上下团结祥和的和谐氛围。
  收入分配的和谐
  在大学和谐校园建设过程中,设置一个和谐的收入分配制度,一直是各高校追求的目标。而和谐的收入分配模式应该处理好以下两方面关系:一是公平与效率关系。当前,各高校都本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通过拉大收入差距来强化激励功能。但是,如果收入差距拉得过大以至于偏离了劳动的实际情况,同样也会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因此,高校内部分配制度的改革要注意在以合理收入差距激励人才的同时,还要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当前特别要保障校园内困难群体生活质量的提高,让他们共享发展成果。二是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关系。物质激励体现了优劳优酬的原则,相对于过去只重精神不重物质、只讲奉献不讲回报的激励模式无疑是一个进步。但目前,多数学校有偏于金钱和物质激励而忽视精神激励的倾向。如果过分夸大物质激励的作用,忽视甚至完全摒弃精神激励的作用,同样也会使改革步入歧途,这与建设和谐校园是背道而驰的。
  校园文化的和谐
  从校园文化的内涵来说,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为表层结构,制度文化为中层结构,精神文化为核心结构。校园文化构建要从内涵入手,几个方面有机结合,共同建设,发挥和谐功能。一要优化校园环境。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增强师生的内聚力和荣誉感,既是校园物质文明建设的成果,又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反映。二要创新管理机制。管理机制内含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三个方面。在组织建设、队伍建设中,要加强各级管理层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视,共同研究制定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在制度建设方面,要坚持制度的系统性、可行性和有效性统一,规范办事程序。三要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发挥科技学术活动的龙头作用和高雅文化的艺术熏陶作用,引导学生崇尚科学、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及校园文化品位。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引导广大学生树立和践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创建具有时代性、前瞻性和充分体现各自特色的校园文化。
  资源配置的和谐
  高校内部资源包括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两大类。在有形资源中,除人力资源外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高校拥有的房屋设施、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和运行经费等物质财富类资源。它是高校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为增强高校内部资源配置的科学性,许多问题值得重视:一要加快高校管理职能的转变,逐步理顺关系,树立为学术服务的意识,创建与高校功能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在资源配置中以学术为重。二是对多数高校来说,要坚持教学科研并重,并向教学倾斜。三要做到效率公平兼顾,文、理、工、医等多学科建设协调发展。要从增强学校综合实力、效率公平兼顾、市场导向和计划调节及多学科协调发展出发,和谐配置高校的人财物资源。
  校园内外的和谐
  有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是稳定校园内外环境,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保障。和谐校园最显著的标志之一是安全稳定。要大力推进“平安校园”建设,提高处理突发事件和复杂问题的能力。第二个方面是协调校园内外的各种有利因素,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动力。首先要以开放的理念、开放的姿态和开放的行动,借鉴吸收国际教育发展实践的经验为我所用。其次,大学和谐校园建设要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保持一致,与素质教育和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以及终身教育体系保持一致,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第三,大学要在融入地方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上取得新突破。特别是地方性院校的和谐校园建设要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根据区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需求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以自身的理论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创新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形成良性互动,共创和谐社会。 (作者系阜阳师范学院党委书记)
 
 
 
谈如何构建和谐校园
陈富云
 
      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校园越来越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同和重视。只有能够充分遵循办学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校才能称得上是和谐校园。
 
  一、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人才兴校的战略,把师生的利益放在首位,把教师队伍建设提到重要位置,以和谐的理念和方法激励教师主动发展。坚持刚性制度约束与人性化的人文管理的和谐统一,改变单靠“硬性”的行政指令要求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做法,在依法依规、坚持原则的基础上,把各种任务、要求和教师的态度、感情、利益、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以公平的信念创造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激励和分配机制。与此同时,必须建设团结和谐的领导班子,构建和谐校园重要的示范和导向。
 
  二、要加强制度建设,依法治校
      行之有效的制度一定要得到严格执行,并辅之以保证措施;制度本身不够完善的,要不断充实完善,制定制度要集思广益,不合理的落后的制度要及时改革;缺乏制度保证的,要认真研究建立起相关的制度。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完善校园法制教育,既要使全体师生懂得如何通过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三、要进一步加大校务公开的力度
      在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校务公开要进一步在力度、深度、效度上下功夫,尊重广大教职员工的知情权和其他民主权利,增强广大教职员工对学校建设的参与意识,激发他们的责任感,让大家能以主人翁的心态积极接受或参与学校改革。每年应定期举行教代会例会,建立公正、公开、透明的管理机制,给予教师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全力营造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民主平等、团结尊重的校园环境。
 
  四、要以教师发展为本,调动和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
      学校要制订出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的近期、中期和长远发展目标,全面发展、辩证地看待教师,承认教师客观的差异,公平调控差异。以尊重人、激励人、关爱人、发展人为前提,为每年教师的智慧和才能的发挥创造机会和条件,营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创设民主、积极向上的学术气氛;支持教师学历进修,分批送教师参加业务培训。
 
  五、要加强校园安全工作
      树立“以学生为本,安全第一”的思想,加强学校的保安保卫,在校内营造稳定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治安环境,规范的法治环境,安全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消除各种安全隐患,杜绝校园暴力,确保师生的人身安全。注重安全和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辅导室和咨询信箱,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加强心理疏导,让学生树立健康的心态。
 
  六、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在师生员工中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促进领导与群众之间、教职工之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在交流中形成统一的和谐氛围。与此同时,要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创建和谐的教育服务,完善教育设施,开发教育资源,为学生搭建展现风采的舞台,使学校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乐园。如每周一举行升国旗仪式,张贴悬挂校训、名人画像、名言警句;建设高标准的校园广场、灯光球场、图书阅览室、实验室、科技活动室、电脑室、多媒体教室、生物园、地理园和雕塑等;创办文学社、学通社、文工团、英语角、书法社、辩论协会、志愿者协会等;举办艺术节、校运会及各类比赛;组织学生进社区、入工厂、下农村等进行社会实践和考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七、组织开展创建和谐处室、和谐年级、和谐班级系列活动
  明确量化考核指标,定期进行检查评比,使构建和谐校园活动细化,落到实处。构建和谐校园要形成公平、公正、公开的发展环境,让各类人才获得均等的展现与发展的机会,建设良好的人际关系,使校内各处室、各工作岗位有能者居之,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高效有序,引导学生自主管理,建设和谐班级和年级
 
 
 
和谐校园特征
 
      今年初,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创建和谐社会的理论。胡锦涛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校园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它具体了社会的一些属于,但校园又不完全等同于社会,它自有本身的特点,这种特点是由构成校园的主体(学生)与校园存在的目的(培养社会有用的人材)决定的。所以和谐校园应该具有如下特征:
一是自由民主。校园是未来社会主人受教育的场所,校园的自由民主氛围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自由民主思想的形成,也决定着未来社会的走向。从人性本质来说,追求民主与自由是人的天职,也正是校园和谐的必要条件,任何想以极权的环境下教育学生的想法都是愚蠢的愚民政策,是不人道的行为,更不是和谐校园所具有的。
      二是平等公正。校园中的平等是人格上的平等,是受教育基本权利的平等。师生之间不再存在着“阶级”关系,学生不必像老鼠怕猫一样怕教师,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互相尊重的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帮助与被帮助的关系、朋友之间的关系;学生之间不再有特殊照顾的优等生与差生的区别,而是一视同仁的有关系。即使学生之间存在着学识程度上的差别,他们也会得到同等程度的不同水平的教育。
      三是遵纪守法。和谐校园首先校园安全。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校园外在的安全性,即师生不会受到来自校内外一切暴力或非暴力的侵犯、骚扰等;二是师生心理的安全,校园中不存在显性的或隐性的可能造成师生心理上存在压抑、消极等情绪的事物。除此之外,校园的纪律严明,人人遵纪守法。而最关键的是,纪律的存在为了保证和谐校园的基本条件,有了那些纪律后,校园才会有自由与民主,才会有平等与公正。纪律不是造成不平等的原因。而更重要的是,校园中的师生不是觉得受到纪律的约束,而是因为有纪律的存在而更有安全感了
      四是明理诚信。和谐校园不仅仅体现在校园中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的人际关系,也体现在教师、学生个体之间的素养的和谐发展。人际关系的和谐是依赖于诚信的,两样,诚信也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试想,一个充满谎言和暴力的校园,是最没有安全感的校园。
      五是精力充沛。校园中的主人代表着未来社会的主人,校园中的主人也正在未来民族、国家繁荣昌盛的体现。精力充沛的师生们才能积极完成相应的教学与学习的任务,共同协奏一曲和谐的歌。
      六是人物共建。和谐校园是校园孕育师生成长最美妙的环境,这种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一潭死水,而是有动态生成与消涨的活水。和谐校园中的人与物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生成着。校园环境的和谐,这与人的存在与活动是分不开的,校园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就是在师生共同的营造下和谐存在着。师生的行为可以共创和谐的校园,而和谐校园影响着师生的成长
 
 
 
 
构建和谐校园
   -----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体会
      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已经提出“和谐社会”这个新概念,2006年11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社会由人组成,同样,和谐的社会是由和谐的人组成的,而和谐的人是由和谐的校园孕育出来的。瑞士教育家裴斯塔洛提出:“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一切天赋能力或力量的和谐发展”那么给孩子提供一个和谐的校园,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成长环境,不仅关系到学生发展,学校名声,更关系到国家长期的发展与昌盛。
      和谐校园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教育各个子系统以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同时一个和谐的校园能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一个和谐的发展舞台。
      这样,一旦学生和教师生活在一种和谐的校园环境中,他们的发展空间就会得到充分拓展,学校就变得美好起来。
那么如何构建一个能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社会发展的和谐校园呢?
      通过学习、讨论,综合教研组各个老师的意见,总结出构建和谐校园应从三方面来看:
      1.构建和谐的学校环境。
      2.构建和谐的学校人际关系。
      3.构建和谐的教学过程。
     1.构建和谐的学校环境
      和谐校园环境的基本要求是幽雅、安全、卫生。学校首先应有自主的地域范围,有自己的规章制度,有一定的学习设施。安全事故不能有,安全隐患要及时排查。
      卫生、安全是校园建设的最基础核心的内容,学校的主要活动人群是学生和老师,有良好的卫生环境和卫生制度,不仅保证了师生的人身健康,同时也能从思想上、行动上带动师生积极地建设和谐的校园。而幽雅、宁静的校园环境,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且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宁静、树木葱郁的环境可以减少人的激动情绪和人与人之间的摩擦,同时也能缓和人的精神紧张。
      因此,安全、卫生、幽雅的校园环境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客观条件,也是首要的必要的条件。
      2.构建和谐的学校人际关系
      人是一切行为的主导者,一切建设应以人为本,那么构建和谐的学校人际关系包括着几方面的人际关系构建。
      (1)老师与学生关系:关爱学生,实现差异发展。
      在学校里最讨老师喜欢的大部分是乖巧成绩优异的学生,这是无可非议的。正因如此,很多老师在学习上在生活上更多的关注和照顾的是那些班里的“佼佼者”。而那些学困生和弱势学生在学习上则被冷落或被贬责;在生活上则被忽略或漠视,这无形中形成了教育的不平等。在学校的大环境里学生的个体差异大,分化不可避免,但我们能够做到的是,不能因为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低下而理所应当地感到比其他学生矮半截而得不到公平的对待。和谐校园建设的核心是调整校园内外的各种关系,使之成为一个“民主、科学、人文、开放”的生态系统。学生的校园生活满意度,应该成为评价校园和谐度的一个综合指标。
建设和谐校园从师生关系来看,因落实到老师平等关爱学生,让孩子获得有差异的发展,获得有差异的成功,实现差异的和谐发展。
      (2)学生与学生关系:团结友好,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学校是一个舞台,给孩子提供学习知识的舞台,给孩子提供学习做人学习生活的舞台,同时也给孩子提供一个交流互助共缔友好的舞台。学校应是一个培养良好情愫的地方,学生的性格行为是在成长中潜移默化形成的,也将把这种处事方式、待人接物的方式带到社会。那么,一个和谐的校园应该培养出这样的学生,懂得与人进行心灵的对话、人格的交流;懂得与人和谐快乐相处;懂得宽容与尊重别人。这是发展和谐校园在学生关系中我们需要努力的目标方向之一。
      (3)老师与老师关系:在竞争中构建真情。
      在学校这一特殊氛围中,老师既是一个教育者又是一个协调者。教育着学生如何与人相处,如何与人协调发展;同时老师也协调或帮助解决着学生之间的矛盾。而这一和谐的氛围创建还需要老师身体力行的从教学中,从工作中,从生活中起示范性的作用,尤其表现在老师之间的相处中。在共同的工作环境中,“人和”是最为重要的,这是快乐工作的泉源,是共同进步的动力。一个和谐的校园,老师之间应该是学会“在竞争中构建真情;在工作中学会分享,在工作中学会给予,在工作中学会宽容”这是老师对学生的一种示范性和谐发展教育。
      (4)家长与学校关系:和谐促进。
      教育是双向的,这不仅包括老师和学生,还包括家长与学校两方面的教育,缺一不可。构建和谐的校园也是同样,需要家长学校的和谐沟通,和谐配合相互促进。如果学校与家长不能协调沟通,那么受影响最大的是学生,这将会给学生的成长带了一定的不良影响。一所好的学校必定有一群默默认同支持的家长群体;一个优秀的家长定会得到学校各方面的谅解与及时的沟通,学校应让家长明确良好家庭教育的标准;针对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给予解答和帮助,努力创设学校教育环境与家庭教育环境和谐发展的课程环境。
      人与人需要沟通,学生的发展也需要家长与学校各方面的配合沟通,构建和谐发展的校园更需要家长学校之间的和谐促进,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外部基石。
      构建和谐学校人际关系,主要以平等、尊重、理解、容让搭建学校师生交际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校各个成员都是平等的。学校的每个成员性格有差异,兴趣、爱好有不同,但相互理解、宽容、忍让。学校成员之间和谐相处,形成合力,可以创造事半功倍的办学效益和育人效果。
      3.构建和谐课堂,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在过去的课堂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占的是支配主导地位,学生只能跟着学,强迫学,没有自主性,老师在课堂上是高高在上的,学生是被动式的接受,这反映出教和学的不平等,不和谐。而现在的新课标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起到指导和辅助学习的作用,这就提高了学生在学的过程中的地位,强调了学生学习的能动作用,在老师与学生的共同合作中学习知识。一个和谐的课堂应呈现民主、自由、合作、进取的教学氛围。在这样的氛围里,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心情愉悦,好奇心和求知欲不会被压抑,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因此,一个和谐的校园,必须要以构建和谐的课堂为目标,也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在校发展最大化,终身发展潜力的最大化。
和谐的校园需要和谐的校内环境,需要和谐的人际关系,需要和谐的课堂环境,这是有机的统一体,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石。理论与行动只有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达到发展潜力的最大化,我们期待着“和谐校园”能尽快变为现实,给学生发展提供成长的肥田沃土
 
以人为本,创建和谐校园
 
      以人为本,创建和谐校园是全面树立和落实中共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在学校的具体体现。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自己的本质和核心,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学校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的机构,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和谐的校园,就不会有和谐的社会。从教育的作用来看,学校教育是社会大教育的主体,学校教育生态具有促进人的发展和促进社会发展两大功能,其在启迪心智、传播知识、确立人生价值、实现人类的进化上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理应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因此,创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以人为本,创建和谐校园,需要从思想认识、管理创新、政策调整等方面着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协调发展,这是大方向,是宏观思路。具体来说,创建和谐校园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沿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路思考,笔者认为现阶段创建和谐校园应当从教育主体诸要素间的和谐发展入手。

      一、建设团结和谐的学校领导班子是创建和谐校园的关键

      和谐校园的生存与发展,教师是根本,班子是关键,校长是灵魂。学校领导班子是学校各项工作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带头人,只有学校领导班子的正确领导,全校师生员工才能团结一致,有共识,同努力,形成最大的合力。因此,抓好包括校级领导和中层干部在内的班子建设,就成了创建和谐校园的关键。
      校长是领导班子的班长,是创建和谐校园的核心。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一位好的校长,就会带出一所好的学校。“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我们总是力求做到使全体工作人员(从校长到看门工人)都来实现教育思想,使全体工作人员都全神贯注这些思想。”(苏霍姆林斯基语)这些教育思想应贯穿在校长的管理中去,校长要容人容事,淡化权力意识,既要实施集中领导,发挥集体领导的方向性、引领性作用;更要分层管理,权责到人,充分发挥每名成员的聪明才智,使班子整体效能最大化。校长要把教育的战略决策纳入社会整个大系统中,充分开发和利用信息源、财源、师源、生源,依靠社会、家长,在继承的基础上,确定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目标和培养目标,使学校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坚强阵地。
      学校还应根据实际需要,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和领导班子,以和谐的理念和方法管理学校。领导班子要思想统一,目标一致,团结协作,职责分明。如果领导班子之间为名利、为地位,分帮派,互相明争暗斗,必然造成师生员工思想的混乱,行动的无所适从,产生个性被压抑,矛盾被掩盖,问题被搁置的“稳定局面”。这样的局面,连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都难以维持,就更别谈校园的和谐了。因此,学校领导班子的团结和谐将为创建和谐校园起到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

      二、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创建和谐校园的根本

      教职工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施者,是创建和谐校园的主体力量,因此,加强教工队伍建设是保证创建和谐校园目标得以实现的根本。
      学校要以教师发展为本,制订出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的中长期目标。要全面、发展、辩证地看待教师,承认教师客观的差异,公平调控差异。对有学识、高水平、爱提不同意见或有小毛病的教师,不求全责备,以尊重人、激励人、关爱人、发展人为前提,为每个教师的智慧和才能的发挥创造机会和条件,营造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创设民主、积极向上的气氛。学校必须从教职工的长远发展出发,支持教师参加各类进修和业务培训,为教师提供乐业的空间、发展的空间、创新的空间,发掘教师的潜能,激发教师的内部动力。任何一所学校,必须通过全体教师齐心协力,才能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这其中,每个人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企图通过几个“能人”是完不成系统任务的。因此,学校应大力提倡同心同德,团结乐群的协作精神。但不能否认,在现实生活中,教师之间,教师与领导之间,教师与教辅人员之间还是存在着一些矛盾。特别是每年的教职工考核不同程度的给教师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考核本身促进了教工间的竞争,但一些不合理的考核制度影响了教师之间必要的坦诚交流与团结合作。因此领导在制定考核制度的时候,要注意让教工在宽容、公平与公正的和谐氛围中竞争,或多点进行团队合作的竞争,大力培植群体精神和群体意识,从而获得效益的整体提升。再就是教工对各类的竞赛看得过紧,对个人荣誉看得过重,于是闭关自守,孤军作战,对同事处处提防,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群体意识。这些都需要学校在制定考核制度加以正确的引导。力争让同一学科教师摒弃文人相轻、同行是冤家、保守自卫的陋习,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不同学科的教师打破画地为牢的学科壁垒与偏见,涉猎其他学科知识,改变自己单一的知识结构,走综合型教师发展之路。教师间团结合作是搞好工作的关键,只有真诚合作,才能出成绩。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集体的兴衰荣辱都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都关系到渴求发展的莘莘学子,才能主动融入和谐互动的正向氛围中。

      三、促进人的和谐发展是创建和谐校园的核心

      学校管理是以全体师生员工的和谐发展为核心,为此,应处理好刚性制度约束与人性化的人文管理的关系。有的学校过分追求刚性制度约束,制定了比较完善、严密的规章制度来强化对教工的控制监督。但仅仅这样做是不够的,因为这样并没有真正唤起教工的工作热情,还会出现高原现象,弄得教工不是潜心研究如何做好工作,而是诚惶诚恐地应对量化考核表,以免一不小心而被扣分。教工不是真心实意地为学校着想,不是时时处处维护学校的形象,而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这样一来,学校还有和谐可言吗?
      要创建和谐校园,学校领导必须转变观念,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教工观,努力搞好领导与教工的人际关系。因为学校的领导与教工之间绝不是老板与打工仔的关系,学校的教工也是学校的主人,只是分工不同罢了。学校是育人的事业,如果没有了教工负责任的态度,没有了教工积极的参与,没有了教工创造性的发挥,单靠几个领导的力量,学校能出好成绩吗?因此,领导应彻底改变单靠"硬性"的行政指令要求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做法,把各种任务、要求和教师的态度、感情、利益、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以公平的信念创造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激励和分配机制,全力营造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民主平等、团结尊重的校园环境。不可否认,目前大多数学校的管理关注的主要是学校工作的结果,注重学校管理的效率,出现了对管理主体--教师和学生的忽视,对人的创造潜能的忽视。管理的核心是管“人”,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如果把具有思想、情趣、个性的人当作一般的“物”,见物不见人,过分强调制度的严格,势必造成人的创造欲窒息,出现人际关系紧张、气氛压抑的局面,因此,学校管理应体现人文精神,要人格化、弹性化,充分尊重人,相信人,让每个人都感到自己的重要。要通过沟通、换位思考、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情感交流等多种方式,实现从“量化”向“能动”的转变,努力构建“以人为和,追求人和”的学校管理模式。教师人心顺了,主人翁意识增强了,就会自觉地把自己和学校的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教师有了归属感,学校是大家的学校,事业是共同的事业,校兴则我兴,校荣则我荣。全校上下一条心,学校何患不和谐呢?

      四、建立新型的师生、生生关系是创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

      形成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和谐教育的前提。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建立起以民主、平等、和谐为基本特征的新型师生关系,积极创建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和精神氛围。师生之间应该是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和学生要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这就意味着教师与学生角色的双重转变: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还意味着师生关系向着师生平等,互相合作,彼此尊重,民主教学方面发展。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要是能注意做到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宽容、平等地对待学生,就能建立一种互相信任、和谐共处的良好师生关系,那么,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教育效果,还会是困难的事吗?
      在同学之间应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激励、相互学习、平等互助的新型同学人际关系。一个学生在学校度过的时间是比较长的,他只有与周围的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保持一个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得到安全感、归宿感。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爱好、个性上的差异,在待人接物上有一定的主观倾向性,他们很容易由于趣味相投而形成一个个小群体,对班产生一定的影响,若不加以引导,往往会产生磨擦,破坏彼此间的关系。对待差生,则应教育学生不要歧视、疏远他们,应该伸出温暖的手拉他一把,给他一个悬崖勒马,改过自新的机会,让他跟着班集体一同进步,共同搞好班集体。通过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同学之间只有建立良好的关系,学习上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对双方都有莫大的得益。教师还应增加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机会,使他们长期处于友好合作的学习氛围中,建立一种亲如兄弟姐妹的和谐关系。同时,教师要优化自己的情感,以健康的情感去感染、教育、鞭策和激励学生,与学生平等、友好地相处,化解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矛盾与摩擦,创建安全稳定、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改变重智轻德,单一追求智育的现状,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在增长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使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都能和谐共进,使学生在活动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形成和谐的同学关系。
此外,学校还要完善教育设施,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开发教育资源,为学生搭建展现风采的舞台,使学校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乐园,让学生在和谐的校园环境中学习、生活、能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五、“三位一体”的教育立交桥是创建和谐校园的有力保障

      学校教育不是孤立的,它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之间具有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作用,创建和谐校园必须协调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加强育人网络的建设,优化整合三方面的教育资源,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立交桥。
社会是育人的大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大课堂,无论是杜威提倡的“教育即生活”,还是陶行知提倡的“生活即教育”,他们的教育理论都是主张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强调的都是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现代学校教育的开放性,要求学校要主动全面地接收社会动态信息,注重利用社会教育教学资源,让学生走出教室,置身社会,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给学生发展提供成长的肥田沃土。学校要主动与当地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结合起来,组织师生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创造者、传播者,在为社会服务的实践活动中,提升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举手,一投足往往是无言的规范,对孩子的影响胜过千言万语。父母与子女间血缘的向心力所形成的情感责任、义务感和期望心、友爱等,是其它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但由于文化水平和认知水平的问题,有的家长对学校的教育不理解,不配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出现不和谐的现象,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学校应充分发挥家庭教育所独具的优势,通过学生家长学校、家访、电子网络等形式,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健康、积极向上、民主平等的家庭环境。在学生与家长之间建立平等对话、互相理解、互相帮助的新型家庭人际关系。在新课改背景下,学校还要充分利用家庭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通过开设讲座,印发资料、出版校园墙报等形式,向家长提供教育资讯,让家长明确良好家庭教育的标准;针对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给予解答和帮助,努力创设学校教育环境与家庭教育环境和谐发展的课程环境。
      以人为本,创建和谐校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这一办学理念要变成全校师生的共同追求,要内化为全校师生的自觉行动。作为教育教学一线的教师更应该转变观念,以课程改革为契机,促进学科间和谐发展,努力使自己成为构建和谐校园的实践者和生力军
 
 
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校园
    【摘    要】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题。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地方,作为社会个大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就必然带着社会的特征,必然带着从古到今人们探索的问题而存在。
关 键 字高校 和谐 以人为本
 
       社会学认为,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特殊群体形式,是相当数量的人按照一定的规范发生相互联系的生活共同体,它的特征之一就是具有和谐性。和谐社会就是说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
      在中国哲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这就是儒、道所讲的“和”。所谓“和”是指无论两事情完全相同或者两事情不相同,在一定的社会关系范畴内都要讲一种和谐关系,即世间万物归根结底都是要向着和谐的方向发展的。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曾提出“和为贵”的观点,并将“仁”作为其哲学思想的核心,主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1],其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把治国理政的视野拓展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人的发展各个方面,并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政策和道德等手段,统筹各种社会资源,综合解决社会协调发展问题。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人才的地方,和谐在这里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建立校园和谐也就理所当然的被看作现代大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校园和谐也成了现代大学的重要标志。
 
      一、“和谐校园”的解读
      和谐校园就是学校通过深入改革、创新机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校的创造活动,使学校的领导者、教职工、学生等各类主体,各归其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相互协调、和谐相处。和谐校园要求学校的制度健全、管理有序、安全稳定;学校拥有极强的创造活力和凝聚力,师生员工积极向上、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和睦融洽。和谐校园应该是各项规章制度健全并得到切实落实的校园,应该是师生共同参与学校管理的校园,应该是教师教的积极性和学生学的积极性都得到充分调动的校园。在和谐校园里,师生应该和谐相处。在和谐校园里,各种组织机制应该健全,教育教学管理应当完善,教育教学秩序要保持良好。在和谐校园里,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应该相得益彰。各种设施摆放有度、各种建筑错落有致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校园里的每个人都自觉维护良好的校园环境。
 
      二、和谐校园应当具备如下特征
      1.优美的校园环境。包括和谐、合理的校园空间,宽敞、明亮的教室,环保的建筑材料。
      2.优质的学习环境。校园规划设计要“以人为本”,为学生提供安全、舒适、安静的学习环境和完备的配套教学设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学生要爱护学习环境,真正做到“校园是我家”。
      3.浓郁的文化氛围和良好的校园风气。和谐校园以其丰富的校园文化和良好的学习气氛吸引学生学习,陶冶学生性情。师生对校园事务广泛参与,共建和谐家园。
      4.完善的管理体系。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文明公约等,通过制度的形式规范师生的行为,打造“和谐校园”。
      5、畅通的沟通渠道和资源共享的信息平台。加强学生与教师、教师与学校、学校与家长、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沟通。当然,还包括与其他学校之间进行交流。
 
      三、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建立高校和谐校园
      高等教育扩招以来,培养了大批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但是也随之出现了诸多不和谐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与高等教育发展需求不协调;人才培养与人的全面发展不协调;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实际要求不协调;社会经济进入转型期后,融资难与还款压力高、与资金经费使用效能不高等不协调;人才培养体系包括模式、内容、方法、手段,师资、硬件等条件与学生成人成才、与社会实际需求不协调;服务社会的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不协调。因此,建立和谐校园,解决高校发展中的不和谐问题,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
      1.构建和谐校园,关键在于形成统一的价值取向。
      建设和谐社会,核心是以人为本,其关键在于“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为此必须推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而教育则是实现这一历史目标的基础。语云:“和而不同”。和谐校园并不是铁板一块,死水一潭,它必然也必须如海纳百川,包容各种教育方式。但是这种包容并不是绝对的并不排斥的整合,而是需要建立起必要的张力。社会主义中国校园必须有一个普遍认同的基本价值取向,那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教育的核心问题永远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不能在正确的价值理念上取得共识,和谐校园就失去了精神支柱。要在教育中体现以人为本,我们必须在三个维度上取得共识:在知识方面,坚持崇尚真理,追求科学;在行为上,致力献身社会、服务人群;在精神上,提倡学术自由、思想解放。有了这样的共识,才能实现校园建设与社会发展同步在和谐社会中孕育出和谐校园。
      2.构建和谐校园,要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是指学校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即校园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它不仅是学生学习文化的场所,也是重要的育人阵地。良好的环境有一种特殊的教育功能,教育环境在以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为目的的素质教育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当前社会环境的消极面对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的形势下更是如此。校园环境是社会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在学生的“五育”成长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因为它是按照社会的要求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特殊需要而组织起来的,故具有优越于其它教育环境的一些功能和特征。文明向上的校园氛围,造诣优美的学校环境,对师生具有重要的陶冶作用。它可以使学生心旷神怡,情感得到净化,思想境界得到升华,兴趣爱好得到生发。这是一种“无声之教”,“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种不知不觉地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暗示作用,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
      3.构建和谐校园,要建立健全、完善的校园制度。
      校园制度包括在教学、科研活动中应遵循的规章制度、校园绿化,卫生和秩序管理制度、师生日常行为准则及长期沉淀的道德规范等。这些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起着控制作用,从而不断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规范的行为习惯,一靠规章制度的效力,是每个任命群自己的行为准则;二靠舆论宣传的力量,引导人们正确地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提高道德生活的自觉性。所以,校园环境由于校园人合乎共同的准则而有序,这种有序又使每个人自觉地服从和适应这种环境的制约,因而使校园环境走向高雅、文明、健康的发展轨道,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摇篮。
      4.构建和谐校园,要建设一支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育人育才的辛勤园丁。学是师之骨,德为师之魂。教师应认识到自己肩负的教书育人的重任,注重提高自身的素质,把师德修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文明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建设一支品德高尚、精于教学、科学育人、热情为学生服务的教职工队伍,保证师生关系良好的发展。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形势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办好学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的关系是社会主义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的反映。师生之间无论从政治上,还是从人格意义上都是平等的。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建立的是一种“我”与“你”的对话关系,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独立思考,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在坦诚的对话与感情交流之中,建立起师生之间的信任关系。
      5.构建和谐校园,要建立学校、家庭教育的和谐关系,促进师生关系进一步和谐。
      协调好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三者间的关系,使三方教育“目标一致、功能互补、配合密切”,是构建和谐校园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从广义的教育来说,儿童最先得到的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学校整体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之一。学校应充分发挥家庭教育所独具的优势,进行亲情教育、感恩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劳动教育等等。培养学生心中有他人、关心他人的意识,自理、自立的生活能力。另一方面,指导家庭,帮助家庭建立起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召开家长会,建立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综合素质和教育水平,使家长积极有效地配合学校教育,将有利于提高教育效率。
 
      总而言之,校园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家园,精神的乐园,是人才的摇篮。和谐可以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可以发展事业。 校园奏响和谐的旋律,必将为学校、教职工和学生的发展注入活力。我们要更加珍惜团结和谐的局面,始终用和谐的音符推动学校稳定持续的发展,以发展增和谐、以改革促和谐、以公平求和谐、以稳定保和谐,把高校建设与发展的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让我们响应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号召,全力构建稳定、法治、公平、有序、文明、向上、宽松、协调、包容的和谐校园,培养身心和谐,健康成长的合格人才,为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贡献一份力量。注释:[1]选自《论语》的《阳货篇》。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镇滆湖中路53号

213164

400-188-1251(招生)

0519-8633 6008 (传真)

[电话查询]

返回原图
/